黄性贤:太极学疑义问答十三摘要 “有气者无力”别解-路迪民

前人的解释 , 只是逻辑推理对概念本身却流下诸多疑问
以上两句话 , 原载《十三势行功心解》中“又曰”之后 , 有的不把它归入《十三势行功心解》 。 一般也把它和前面几句话联系在一起 , 作为一段 , 全文是
“全身意在精神 , 不在气 , 在气则滞 。 有气者无力 , 无气者纯刚 。 ”
下面首先介绍几位前辈和专家在其著作中对这段话的解释 。
陈微明在《术》(1925)中的解释是:“太极纯以神行 , 不尚气力 。 此气言后天之气力也 。 盖养气之气 , 为先天之气 。 运气之气 , 为后天之气 。 后天之气有尽 , 先天之气无穷 。 ”
杨澄甫在《太极拳使用法》(1931)中的解释是:“人身有三宝 , 日精、气、神 , 太极意在此 。 不在气者 , 不在运气之气 。 在气则滞 , 如运气膨胀一部分 , 滞而不灵 。 有气者无力 , 有浊气者 , 自觉有力 , 敌觉我无力 。 无气者纯刚 , 无有浊气即生绵力 , 意想则力到 , 如措手如皮条搭在敌膊 , 所以我未用力 , 敌觉我手重如泰山矣 。 不用直力则巧力生 , 无浊气者为纯刚 。 ”
《太极拳使用法》是董英杰协助杨师整理的 。 在董英杰后来的著作《太极拳释义》中 , 此段原文“意在精神” 改为“意在蓄神” , 其他未变 。 解释内容与《太极拳使用法》大同小异 , 不妨一并录出:“人身有三宝 , 日精、气、神 。 太极拳以意运动 , 然非故意运气 。 如运气膨胀 , 则滞而不灵 。 有气者无力 , 有浊气者自觉有力 , 人觉我无力 。 无气者纯刚 , 无浊气者即生绵力 , 意到则力至 。 设用力搭在敌人膊上 , 如用皮条将彼搭住 。 我虽未用力 , 对方则觉我手膊重如泰山 。 不用直力则巧力生 , 无浊气者为纯刚 。 ”杨澄甫先师的《太极拳体用全书》(1934) , 只录拳论 , 没有解释 。 该书是郑曼青先生协助整理的 , 初版有一篇“郑序” , 提到对上述两句话的理解“所谓‘有气则无力 , 无气则纯刚’ , 异哉言乎 。 以视老氏之说 , 其理更不同 , 余尤惑焉 。 何则?不用力固已柔矣 , 未闻有不用气也 。 若不用气 , 何复有力 , 而至于纯刚乎?承澄师之教导 , 口授内功 , 始知有不用气之义矣 。 不用气 , 则我处顺 , 而人处逆 , 唯顺则柔 。 柔之所以克刚者渐也 , 刚之所以克柔者骤也 。 骤者易见 , 故易败 , 渐者难觉 , 故常胜 。 不用气者 , 柔之至也 。 惟至柔故能成至刚 , 余至是遂恍然大悟 。 ”
姜容樵的《太极拳讲义》(1930)中 , 此段话分置两处 。 在《十三势歌诀六》后有一段:“气贴背后 , 敛入脊骨 。 静动全身 , 意在蓄神 , 不在聚气 , 在气则滞 。 ”在《歌诀七》之后 , 有“全身意在精神 , 不在气 。 有气者无力 , 无气者纯刚” 。 姜容樵对后一段的解释是: “全身意思皆用精神 , 不尚丝毫拙力 。 专习运气鼓腹者 , 虽有气而无内劲 , 是为后天之浊气 , 无先天之浩然气 , 则纯刚不柔 。 ”

推荐阅读